首页 原创 新闻 财经 股票 市场 大盘 公司 基金 期货 外汇 黄金 保险 债券 理财 银行 产经 房产 汽车 科技 评论

环球财富网 - 传递全球财富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从研制订单看光启技术的长远发展潜力

2021-05-21 15:57来源:中国网责任编辑:余斌 网友评论
今年1月份光启的股价强力反弹到29块后便开始逐波下跌,到近日股价不但跌破长期横盘平台,而且还跌破了年线。虽然光启随后及时发布信息表明公司生产经营正常,股价下跌是由两名股东短期内集中大量减持造成的,但仍然不免引起市场对公司长远发展潜力的疑虑。本文试图从光启特有的项目研制订单及转批产角度来分析公司的长远发展潜力及辩证看待股价的波动。

一。巨量的在手研制订单保证了光启未来10年的快速发展

关于光启2020年年报及网上业绩说明会的内容,相信不同的投资者和媒体有不同的解读。但我最关注的就是光启手中的研制订单的变化情况,因为它是最能直接反应光启长远发展潜力的最可靠的前置性指标。

超材料技术在全球即使到目前都是非常前沿的战略性创新技术,它的实际应用效果更是毫无前例可循。因此与大多数企业的传统研发投入方式不同,光启“所有的超材料产品均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参考复制,都需要通过定制研发达到批产”。由于每个项目的定制研发所产生的特殊功能都是只为满足该客户的特殊需求的,不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此该定制研发期间所产生的费用由该客户来全部承担,还需保证光启有相当的研制利润。这就使光启营收中有一个 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都没有的特定的营收栏目:研制收入。这即是超材料产品专为满足客户特定使用需求的体现,也是公司在超材料技术领域处于绝对垄断优势的体现。

目前光启的超材料产品主要用于我国国防领域的尖端装备上,国防尖端装备领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一旦通过研制转入批产阶段,便可保证未来5~10年以上的合同订单,且总的订单量一般是研制订单的百倍左右。在产品的使用周期内订单量还呈现前少后多、逐年增长的状况。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过去光启每项研制项目所需的时间大概在两年半到三年之间,随着709基地全面竣工投产,深圳的银星基地不再担任批产任务而主要用于新订单的研制,项目的研制周期将逐渐缩短为两年左右。产品的批产也有一个逐步放量过程,从最初的小批量生产到大批量生产,也要经历两三年的时间。因此一个军工尖端项目从研制到大批量生产,一般需要将近5年的时间。

上述这些项目研制订单及转批产的特性就为我们通过光启的研制项目数量增长及转批产情况来判断光启的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十分可靠的前置性指标。

过去光启的公开资料只有研制收入和批产收入数据,很少有更详细的资料。但在2020年年报中就提到在“报告期内,公司新增1项产品由研制阶段转入批产阶段,实现超材料产品批产收入25,828.40万元,同比增长65.55%。”(我的理解,这个增长是由原有产品的放量以及新的批产的加入共同形成的。)在关于光启2020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上,光启更是明确说明目前公司在研产品近百项,预计2021年有10余项产品转入批产阶段。

从外部环境来说,“十三五”之前,我国尖端装备一直处于“研制、定型或者小批量列装阶段”。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国防政策的转变,将通过大批量的装备列装以正式形成我国军工作战能力体系。这就为光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条件。从光启近两年的研制费用增长情况也充分反映了这点:2019年光启的研制业务收入只有0.63亿元,2020年便达到1.5亿元,相信2021年的研制收入会更高。

2020年光启只新增了1项产品由研制阶段转入批产阶段,2021年有10余项产品转入批产阶段,由于光启目前在手的研发项目达到近百项,而且有不少是从2020年便开始研制的(这从2020年研发收入比2019年增长136%便可以估计得出),因此2022年及2023年光启将有更多的新产品由研制阶段转入批产阶段,这为公司2022年,2023年,乃至2024年的业务大幅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光启可能是整个A股市场中唯一一个在2020年年报中就对公司2021年营收及盈利做出准确预测的公司,并且预测的数据远低于市场的预期(尽管从增长比例上看并不低),这一方面反映公司对资本市场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公司做事十分踏踏实实的表现。根据本人了解,这两个预测数据存在如下情况:

1,10亿的预期营收中包含有约2亿元的汽车零配件收业务收入,超材料业务收入预期为8亿元。

2,目前公司正在研发和生产的产品中有一批产品还处于军方的审定价流程中(比如说公司目前最大的单件超材料产品,两年内要完成17吨的超材料结构件,由于军工急需,在流程还没有走完就已经开始生产),因此这一部分的营收和盈利公司都采取了极为保守和谨慎的预测。在今年一季度,公司一部分产品的验收和定价流程还没有走完,这部分收入也没有进入到一季报中,这也给市场造成了公司一季报营收和盈利都低于预期的印象。相信半年报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3,2020年公司汽车零配件业务亏损约900多万元,今年一季度亏损约1,000万元,因此2021年的3.1亿元的预期盈利全部是超材料业务带来的盈利,还预抵扣了汽车零配件业务的亏损。

4.尽管目前军工产品的审定价流程还没有走完(预计在今年五月底结束),但从光启披露的预期营收和盈利数据来看,对光启军工业务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受多大影响,如果未走完定价流程的产品的最终价格高于光启谨慎保守的预期的话,则光启的军工业务的盈利能力还能更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光启目前已经在手的研制订单数量以及转批产,就能保证光启未来5年(从2021--2025年)的业绩高速增长。这与光启透露的今年超材料业务量可达到20吨,两年内709基地可达到满产形成了相互印证。如再加上这五年新增的研制订单,后未来5年(从2026—2030年)的业务快速增长也有可靠的保证。

由于保密的原因,军工企业的经营情况一般不太透明,利润变动幅度比较大,股价的波幅就更大。投资者更多的是基于主题投资的理念买入军工概念股的。光启也属于军工概念股,它的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也需要遵守国家保密原则,但如果公司能够加强在研制订单及转批产方面的数据的透明度,无疑会对投资者判断公司未来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助。

 

二。更值得期待的超材料在民用领域应用

最先关注光启超材料应用的应该是我国军工部门,但从2012年光启建成第1条实验性的生产线到2017年光启实现借壳上市和收购光启尖端,超材料在军工方面的应用研究绝大部分还属于预研究阶段,超材料能否在国防尖端装备领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以及何时才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相信光启管理层本身心里都没底。因此当时光启借壳上市募资项目的投向是民用领域,并且在2019年3月在河北保定还举行了项目的开工典礼。只是后面突如其来的我国国防尖端装备领域对超材料产品的巨大需求才使光启终断了河北徐定项目,全力转入军工业务中。

但光启从来没有忘记或者放弃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光启领导层曾在不同场合下表示过,待光启把该拿的军工研制订单都拿下来(根据光启前面几年的实践,一旦拿到研制订单,也就相当于拿到该产品今后的批产订单),待光启有了庞大而可靠的军工业务做支撑,有了相当的盈利能力后,光启还会转入超材料在民用领域应用的,时间大概在三四年之内,也就是在2023年到2024年之间。

如光启到时再重新大规模进入民用领域,与2019年时候相比,光启有着如下明显不同的优势:

1,超材料的基础原理研究更为成熟,产品也进化到第4代(2019年时只是第一代)。

2,到了那个时候,由于超材料已经在我国国防各领域的尖端装备上得到广泛应用,已经具备了品牌效应,更容易为社会各领域所接受。

3,再过三四年以后,光启应该已经完成了至少两三百个研制项目,也就是已经有了经过实际应用检验的与自然界材料性能不同的两三百种成熟的产品和应用,甚至还有成千上万种通过超材料技术设计而产生的新性能材料,就比较容易在民用领域挖掘对应的应用场景。

4,到时超材料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工艺也比较成熟了,生产成本也自然大幅下降,更具备了超材料产品在民用领用领域应用的基础。

我认为到时光启应改变独自投重金推动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的做法,而应本着用超材料技术为全社会赋能,建立超材料应用推广平台的思路进入民用领域。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两种:

(1),主动参与因为自然界现有材料的性能有限原因而使行业发展遇到瓶颈的行业,尝试通过超材料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2),向全社会公布通过超材料技术制造的全新材料所拥有的各种自然界原有的材料达不到的性能指标,甚至一些具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性能的指标,向全社会寻找新的应用场景和合作对象。

此时光启还应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即与社会各行业和企业合作,光启只生产和提供与超材料技术相关的那部分零部件产品,不轻易涉及整个产品的生产与制作。这样就能使各行业各企业放心与光启合作,更有利于迅速推广超材料在各行业的应用。同时由于光启只生产涉及超材料技术的结构件,甚至是只负责超材料建模计算和超材料薄膜生产,而将其他的后续工序全部交给合作伙伴负责,这样光启就可避免重资产投资,只赚取利润率最高的那一段。

当然,到时光启如何携超材料技术进入民用领域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并不在本文的叙述范围之内,本文只是提一些粗浅的想法而已。

但无论如何,光启目前正在手中的近百项研制订单以及几年内可以预期的大量增加的订单,不但能保证光启未来10年业绩的快速增长,还对光启超材料产品入民用领域应用起着巨大的作用。其未来的增长潜力更是难以预测。

 

三。如何看待光启近期的股价下跌?

如前面所述,目前光启手中的近百项研制订单以及越来越快的研制转批产,无不昭示着未来10年光启发展的光辉前景,而越来越多的研制转批产,既是超材料成功应用的案例,又为后续进入民用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打开了未来发展空间。那这样的话,为什么光启的股价还是跌破长期整理平台甚至跌破年线呢?我认为这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

1。众多投资者未能理解光启创业团队的远大抱负和超材料技术的价值,容易被市场情绪干扰。

A股市场有个特点,只要公司的股价一下跌,投资者经常会将下跌的原因归结为公司管理层不作为呀,与主力联合割散户的韭菜呀,等等。我不敢肯定其他公司有没有这种状况,但我敢肯定的是光启的管理层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甚至他们会比我们的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更关注公司的利益,也会比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都更倾心投入到公司的业务中。这不是一句空话,只要投资者能够了解光启集团是怎样借壳上市的,以及为了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做了怎样的牺牲就会相信我的观点。

2009年美国杜克大学实验室做出了一块比浴巾略小的能让微波“转向”的超材料产品,使超材料技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出现了一缕曙光。第2年,当时在全球处于超材料研发最前沿的以刘若鹏博士为主的5位博士敏锐地感觉到超材料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对国家国防军工的重要性,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组团回国创业,把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超材料技术带到了中国。

从2012年开始,在中国军方还在对超材料实际应用效果处于长期而苛刻的测试阶段时候,为了促使超材料能尽快在民用领域应用,光启的创业团队负债41.5亿元参与了龙生股份增发(同期参与的资金总共69亿元),并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接着光启集团将超材料所有技术专利(包括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后续的超材料研究成果)和研发制造团队免费注入上市公司,关键是光启集团还承诺了所有与超材料产品研制有关的业务全部交给A股上市公司负责,集团公司及集团公司的关联公司都不参与。接着又将专门负责超材料在军工领域应用的光启尖端以白菜价注入上市公司。(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在4万字长文《光启来自未来改变世界》中有详细叙述)。

关于这些超材料技术、专利及研发制造团队究竟值多少钱?当年注入上市公司的时候并没有做过评估,到现在也没有相关机构做过评估。我的看法是该价值应远超光启创业团队为入主上市公司而募集41.5亿的资金。但是,为了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为了保证我国的国防安全,为了实现用超材料技术赋能社会各行各业的远大抱负,这些利益光启的创业团队说放弃就放弃了,甚至还自断后路地将超材料产品研制业务全部授予了A股上市公司(超材料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仍然由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承担,但研究成果免费给超上市公司使用,只有超材料产品的研制才能直接创造经济利益)。直到现在光启的5位创始人还背负着几十亿元的银行贷款,还住在10年前回国创业时深圳政府分配的人才安置房。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涉及到我国军工行业最高等级的秘密,他们都与国家签订了最严格的保密协议,终身不能出国,也不能到外企工作。

作为上市公司的光启技术,能有这样有远大抱负的、已经将上市公司的发展视为自己最大利益的管理团队掌舵,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至于市场质疑的光启管理层有些承诺并没能兑现因而怀疑是骗子公司之事,我的观点是有些承诺并不是没能兑现,只是没能100%的完全兑现而已(这里就不举例了)。这既与高科技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关,也与军工行业的主动权不完全掌握在公司手中有关。

我认为对一个高科技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价值组成部分就是创业团队的理想抱负和所掌握的技术的含金量。在这两方面光启都是完全具备的,光启的投资价值不容置疑!

2。未能辩证分析光启股东减持的原因,容易陷入凡是有股东减持的公司就肯定不会好的怪论中。

绵绵不断的股东减持是光启最为市场诟病的事情,但市场许多投资者并不能明了这些减持的来龙去脉,也不能分辨这些减持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反而容易陷入凡是有股东减持的公司就肯定不会好的怪论中。

根据资料,光启在2017年2月13日增发股份上市当天,9名参与增发的法人股东共持有增发后公司76.27%的股份,再加上龙生股份原来的控股家族三人持有8.62%的股份及姜氏兄弟持有5.21%的股份,总股份数达到90.10%。也就是说当时市场上可自由流通的筹码还不到公司总股本的10%。这些股东如果不进行减持以增加市场流通股份的话,其他的投资者很难享受到公司的发展成果,股价很容易被少数人操纵控制。

当前对光启股价影响最大的是三位原股东的减持。

1)。原龙生股份控股家族股份减持情况

龙生股份控股家族之所以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转让给他人,为的就是通过公司重组,增加公司的价值,拉高股价好套现走人,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们的减持动机也非常简单,而且从很早就开始了,跟上市公司经营好坏状况毫无关系。还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经营的越好股价越高,他们减持得越快。

2017年2月13日,龙生股份新增股份上市时,原龙生股份控股家族三个人共持有1.09亿的股,持股比例为8.52%。送股以后变为1.86亿股。经过多年的减持,到今年一季度还持有0.83亿股,占总股本的3.86%。

我估计他们短期内不会大规模的减持光启的股份(今年一季度他们也只减持了0.11亿股),会留一部分股票在手中的。原因就是光启迟早会剥离由他们掌控的汽车零配件业务而变成纯粹的军工类企业,他们会留一部分股票等到剥离时候再对现。

2)。姜氏兄弟和鹏欣资源的减持情况

姜氏兄弟可算资本市场的玩家,龙生股份算是他们的壳资源。龙生股份2014年5月份到8月份的那次失败的重组,可能就是他们操纵的。但却使龙升股份的股价从4块多涨到了7块多,然后就是他们引入了光启集团通过增发借壳龙生上市。

然而资本玩家毕竟是资本玩家,即使引进了光启这样好的高科技公司进入龙生股份,他们也从不关心公司的业务进展情况和前景,而是借助利好不断出货。根据统计,从2015年5月份至2019年10月份的五年时间里姜氏兄弟前后5次披露股份转让计划,但每次实际上只减持1%左右的股份。直到2020年1月份,姜氏兄弟持有的股份才基本上减持完毕。

但这并没有完结。由姜氏兄弟控制的鹏欣资源参与龙生增发时获得1.05亿股份(10送7后变成1.78亿股),该股份在2020年2月13日获得解禁以后又立即开启了疯狂的减持旅程。到今年的5月10日为止,还剩下0.3亿股,其中今年前4个多月就减持了0.36亿股,是造成光启这次股价跌破年线的重要推手之一。

对这类纯粹的资本玩家,他们的股票卖得越干脆就越好。

3)冯柳和他的高毅资本的减持情况

凭心而论,冯柳和他的高毅资本应该是最早关注光启的知名私募资金。鹏欣资源在2020年上半年减持的股份基本上都是高毅资本接去了。并且在光启股价大幅上涨以后,高毅资本还通过大宗交易接了不少筹码,这部分筹码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

但冯柳和他的高毅资本仍然属于纯粹的财务投资者,据上市公司反映,他们也并不关心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前景。据传今年以来他们有多个产品市值低于警戒线,不得不清仓式大量卖股票,仅今年前4个多月就疯狂的卖出了0.52亿股的光启的股票,是造成光启这次股价跌破年线的另一重要推手。

总之,重要股东的减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价的市场表现,但真正长远影响股价的还是公司的基本面。腾讯在香港上市后,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马化腾先生也逐步减持公司的股份,但这并没有影响腾讯的股价长期上涨趋势。

 

四。伟大的时代必然会产生伟大的公司,也必然会产生伟大的投资机会

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光启的超材料技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1)就目前和未来几年而言,不断迭代升级的超材料技术正成为我国国防各军兵种尖端装备升级换代的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包括超材料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将使我国具备打赢未来战争的基础。能保证我国未来即使再富裕也不会再出现100多年前一众西方强盗瓜分我大清王朝财富的状况。

(2),对我国经济社会而言,由于自然界的材料性能不足而使行业发展遇到瓶颈的领域,从理论上来说未来都可尝试用超材料技术去解决,而更多由超材料技术创造出来的具备匪夷所思功能的全新材料的出现,将引领社会产生许多新的行业和需求,这些都将使我国在众多领域能实现弯道超车,甚至为引领全球发展创造了前提。

科技创新历来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也走到了再次复兴的重要历史关口。伟大的时代必然会产生伟大的企业,也必然会出现伟大的投资机会。在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和规模上的原因,中国众多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互联网企业都赴海外上市了,国内的投资者很难分享到这些企业的发展成果。如今我们再次来到时代巨变的窗口,光启会不会成为未来型的伟大的企业,我不敢下肯定的结论,但如果现在就评选未来之星的话,我肯定会认为光启会是最佳的候选标的。理由就是除了超材料远大的应用前景和光启在这领域已经取得的垄断性优势以外,更重要的理由是光启创业团队的卓越表现:光启的5位留洋博士回国创业团队,在既无行业背景又无雄厚资金做后盾的情况下,筚路蓝缕,通过10来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超材料产业化这一横亘于全球产业界的难题,突破了军工业务艰深的壁垒,在体制机制都不健全的市场里杀出一条将超材料技术全面应用于我国国防尖端装备各领域的血路。

在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证券市场,市值最高的5个企业都是创新类高科技企业,最受追捧的和估值最高的也是高科技创新公司,而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最受追捧的却是以白酒、医美等这类可令人生理上瘾的消费类型行业,市值最高的是奢侈消费品的代表贵州茅台。殊不知资本市场给予这类型的企业再高的资本支持,再多的资金投入,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它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不能从根本上保卫我们国家安全。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资本市场的盈利不能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相一致,我们所有的投资者都不会有未来,因为一个国家能够长期保持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是证券投资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之一。美国的巴菲特仅靠投资就能成为世界首富(至少能长期保持在前5名之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国军工产业、尖端装备制造业的每一块钱的营收和每一分钱利润都意味着科技的突破、国力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发展。核心技术、装备制造、尖端材料才是国家长期支持的领域,也应是资本市场长期支持的领域。

说到对企业的估值,光启技术目前应有怎样的市值,相信不同的投资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估,这里不展开讨论。但我认为美国资本市场是最善于对这种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进行估值的。

我最近看到一份资料,阿里云2021财年的收入达到601亿元规模,才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盈利。“云”业务进入门槛很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时间的坚持。阿里云虽然做到了现在这个规模,但还要面临着同体量的腾讯云和华为云的激烈竞争,短期内难以获得良好的盈利回报,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模式。但即使如此,去年高盛曾对阿里集团进行估值,其中涉及阿里云的部分给出了1,238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8,000亿元的估值。

现在光启的超材料业务即使只有8亿元的预期营业收入,预期盈利就可达到3.1亿元以上,而且这还是一个前景非常远大的独家垄断的生意。这又该给什么样的估值呢?

 

 

林中行

2021.05.20   .
 






保存打印复制链接
分享到: 0

网友评论

今日热点

阅读全部

踏青赏花正当时,用中兴天机Axon 11拍出小生活的“

点击排行榜

  • 财经
  • 股票
  • 理财
  • 全站
  1. 最低工资标准连续多年稳步上调 6省份月超2000元
  2. 国家电投引入战略投资人 募集资金242亿元 电力央企
  3. 标可可引领商标大数据助推科技创新
  4. 人民币中间价上调150点创16个月新高
  5. 洪恩教育:线上发力,成功登陆美股成为发展新起点
  6. 新户可领一年B站大会员,招行推出bilibili联名信用卡
  7. 两会“鼓励生育”成热点 辅助生殖医疗科技上市公
  8. 上市公司掀换聘潮 会计所跃跃欲试价格战
  9. 市场波动提供换仓良机 爆款基金动作频频

特别策划

阅读全部